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畲族凤凰装有什么历史渊源

  畲族凤凰装是畲族妇女最主要的服饰。畲族妇女首饰畲语称“gie”,旧时是结婚始戴,以后凡出门或节日时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装扮为:后脑盘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直径约一寸,长约三寸,富者全部用银),包以红帕,竖两支银钗,形成钝角三角形,钉上八串瓷珠,瓷珠绕过绉纱以固定“gie”身,瓷珠垂过肩,每支末端栓小银牌,右耳上插一支银簪,两耳戴银耳垂。形如凤凰鸟头冠。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领、袖、襟处都绣有花边,花边色彩鲜艳,花色繁多。布质,旧社会为自织麻布,丝绸、涤伦都有。腰扎围裙,畲语称“拦腰”,为长一尺、宽一尺五的麻布块,染青色或蓝色,镶红布拦腰头,钉上彩带。

  畲族凤凰装有什么历史渊源?

  畲族在进入贵州之前,主要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大多是元末和明朝洪武年间,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由于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余下的畲族人居住的区域,以麻江县为中心及周边县市。畲族居住的地理条件较差,有高山、半山、山谷、河谷等,社会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穿衣主要靠种棉而自纺、自织、自染。麻江县畲族在明朝洪武年初以前的服饰已无文字可考。

  明、清史志虽对畲族服饰多有记载,但均零星不详。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服红花衣,头插白鸡毛。”“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巾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另作两袖,作事则去之,杂缀海贝、铜铃,青、白、绿珠为饰”。“椎髻赤足,妇女以锦为衣”。这是史籍对畲族女服饰较为详细的描述。清·乾隆《贵州通志》载:“妇女衣花衣,无袖,惟两幅遮前覆后,细褶短裙”。陆次云著《峒古纤志》曰:“衣短衣,尚蓝,妇著花裳,无袖,遮覆前后而已,细褶裙,反被其膝”。民国《麻江县志》载:“妇以花布蒙首,项带银环,束青带,着青裤。”

  关于凤凰装的由来,畲族《开路径》是这样描述的:开天辟地之后,龙、虎、雷公等为争夺天下,展开激战:龙发大水淹没低处、雷击电闪,引燃大火焚烧陆地山冈,风狂火猛,水势汹涌,百物逃无所逃,遁无所遁,霎时陷入毁灭绝境。正当危急时刻,凤凰鸟长声高叫,振翅冲天,突出了火的重围,然后迫使龙潜于渊,雷藏于天,才又招回百物,重新开始了幸福祥和的生活。凤凰是百鸟之王,女性的象征,具有大智大勇,是畲族人的保护神,对畲族有再生之德,翼护之恩,大多将凤凰图案作为女性饰物,故称女盛装为“凤凰衣”、“凤凰装”。

  麻江县畲族凤凰装是麻江县畲族妇女在出嫁、节日、隆重场合及去世时穿戴的盛装。因畲族将凤凰视为给畲族人民带来幸福的吉祥物,在服饰上多以凤凰作为银饰和刺绣图案,故谓之为“凤凰装”。凤凰装分为:上衣、下装、头式、银饰。上衣:又称”花袖衣”,无领、右衽,衣长过臂,袖长约8寸,由蜡染和刺绣两段组成。蜡染段为白底蓝花,花纹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两边多为“寿”字纹、梅花纹,呈对称分布;中部为花纹主体,多以牡丹、月季为图案。刺绣段以红底为主,配以蓝、绿、紫、黄、棕五色丝线绣制的花鸟。

  衣料质地为藏青色家织布。每件衣服的下摆和衣角均有红、白色刺绣花边装饰。盛装花袖衣须用一根丝织的靛蓝色的腰带系上,腰带长二尺,两端留有五寸长的流苏。腰系一个用于装钱币和梳妆物品的腰包。下装:着大裤脚的大裆裤,藏青色,裤长及脚,裤脚大一尺二寸,并镶有一道宽约二寸长、彩色挑花纹样的花边。小腿裹白底蜡染绑腿,脚穿绣花船形翘鼻鞋。头式:已婚妇女盘头发于脑后,插上银簪,未婚女子梳甩独辫子于脑后,用丝绸线捆扎两端,均盖白底蓝花的蜡染头帕,头帕长六尺,宽一尺,两端镶红、绿两道花边,垂红缨须,头帕正中约尺许贯以绿色珠子,以头帕正中位置盖于头顶。畲族妇女较为看重头式装扮,整个头式有10多种造型。而头式上的银饰品造型多达几十种.银饰:畲族银饰品主要有大银花、小银花、银耳坠、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等。颈上挂一月亮形银牌于胸前;挂链与银牌间各有一个银蝶,银牌上是半凸凤凰图案。

  “凤凰装”制作工艺独特,仅“刺绣”就分为“插花”和“挑花”两种。“插花”是在描好图案的衬底布上,用绣花针穿引彩色线,穿插出半凸的各种实体形象。“挑花”是根据图案的颜色,用丝线编织成彩色图案。这些图案具有构图严密、配色协调、手工精巧等特点。又如“翘脚鞋”底制作,用竹笋壳剪出鞋样,再依样裁布,用魔芋熬成的浆糊连同竹笋壳鞋样粘贴,多达十余层布,再用手搓麻线纳钉。穿着场合讲究数字,凤凰衣既是出嫁衣,又是寿衣。

  “凤裙”制作工艺独特,仅“绣”就可分为“插花”和“采花”。“插花”就是用绣花针在有图案的衬底布上穿出彩色线条,穿插各种半凸的实物图像。“采花”就是根据图案的颜色,用丝线编织出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些图案具有构图严谨、配色协调、手工精美的特点。再比如“提趾鞋”的底,用竹笋壳裁剪出鞋样,然后根据样品裁剪布料。用魔芋做的浆糊和竹笋壳的鞋样粘在一起,用十几层布,然后用手搓麻线钉。场合讲究数字,凤裙既是婚纱又是寿衣。

  出嫁时穿双不穿单,即二、四、六件,富裕人家多则八件;寿衣穿单不穿双即三、五、七件,多则九件。平时出行、节日、盛会、赴宴均可穿着,件数不限。项圈以一个、三个、五个、七个或九个为一套,内小外大,以能露出、套住为宜。而凤凰装银饰分为头饰、项饰、服饰、手饰四大类。其中,头饰最为精致。头饰分为三种:额饰有瓜米吊、梅花吊、银铃吊、银鱼吊、银米吊等。发饰有别簪、插针、大花、小花、圆鬈花、插鬈花、鬈心花、巴尔花、六耳节等。耳饰有瓜米挂、耳块、大中小挂耳等。就色彩而言,凤凰装袖口刺绣以红底为主,衣服下摆,衣角均有红色刺绣花边装饰;头帕两端镶红、绿两道花边,垂红缨须,头帕正中缀以绿色珠子。整个服饰大红大绿,显得艳丽、热烈、隆重。

  凤凰装体现了畲族古代的图腾崇拜,承载了畲族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寓合了畲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畲族人有语言无文字,历史变迁除口传身授之外,凤凰装成了传承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畲族妇女穿着打扮独具特色,鲜艳夺目而不俗气,刺绣和银饰图案巧夺天工而极为夸张,充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记录着畲族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历史、折射出畲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其他纺织品和各种流行款式涌入,畲族年轻人追求款式新颖、色彩多样的流行服饰,不愿意费工耗时去手工制作繁琐的凤凰装,传承人骤减。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流行文化,强烈冲击畲族传统文化,年轻人对凤凰装更是嗤之以鼻,传承人更寥若晨星,若再不加以及时抢救,曾经为畲族人引以为自豪的凤凰装将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