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七郎墓的传说是流传于天津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个传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986年)。宋辽对峙时期,天津市宁河区潘庄地带是两军交战的拉锯地区。距潘庄东南1公里的西塘坨村西,普济河的河中间有一座土丘,土丘上有一座砖砌小庙,中间刻着:“杨七郎墓”。当地人称“七郎山”又称“灵台山”。相传,北宋年间,杨继业率众儿郎抗击辽兵入侵,寡不敌众,命七儿杨延嗣找潘美搬救兵。谁知潘美因杨七郎打擂曾打死潘豹,正欲公报私仇,非但拒不发兵,还将杨七郎乱箭穿身。杨七郎死后即葬身于灵台山。当地百姓对忠臣良将世代敬仰怀念,自古至今,方圆数百里的人们均来祭祀,常年香火不断。
杨七郎墓传说有哪些故事?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印的《宝坻县志》载:“宋杨七郎墓在县东南潘美庄,有庙存焉;疑即杨景弟也。”(注:杨景,即六郎杨延昭)这应该是记载宋杨七郎墓所见最早的文献记录。潘美死后,家人将其葬于老家潘庄,又恐仇家盗墓,故设八十一座古墓,共分九行,每行九座。葬毕,潘氏家族纷纷逃生,没有逃走的就地更名改姓,因而潘庄至今没有一户姓潘的人家。
清乾隆版《宁河县志》记载:“潘美墓,在县西潘庄。按:《宋史》记,潘美,大名人,受知太祖,平定海内,曾知幽州,后以判并州卒。今潘庄有古墓八十一座,九行并列,土人相传为潘美墓云。”
《宁河县志》乾隆本载有诗人徐羾《咏杨七郎墓》的诗: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抔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月明葭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潘美庄杨氏家族和没有逃走的就地更名改姓的潘氏家族在交往中,看不出有任何不睦的举动,据说在思想上却不无隔阂。曾有这样的事,旧时镇上请来戏班演戏,改姓的潘氏家族所点的剧目多为《碰碑》《洪羊洞》等,都是杨家式微、败落的戏文,杨家所点的戏则是《挑帘裁衣》《翠屏山》等剧目。因为,潘金莲、潘巧云两个人恰姓潘。这些传说中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民间俗信的成分,是地方百姓记忆构筑的当地历史,填补了因缺少史志记述而导致的区域历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