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传说是流传于延庆县八达岭长城沿线一百七十余公里范围内的一种民间文学。关于八达岭最早的传说来源于上古神话,在产生于文字创造之前,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明代,八达岭长城一线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每一处村、寨、城、关甚至石、泉等都有传说。八达岭长城传说根植于民间,地域性强,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时间跨度大。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原生态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八达岭长城传说有哪些内容?
孟姜女的传说。
孟姜女传说是八达岭长城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虽然孟姜女和长城的传说在全国家喻户晓,但是具体到了八达岭地区却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个性异常明显。在这些传说中,主题表现了修筑长城的残酷、盂姜女的反抗,但是表现的形式却别具一格。20世纪6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间文学专家张紫晨在岔道村采风就发现,这里村民讲述的孟姜女传说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十分具有地域特色。
秦始皇的传说。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虽然“因地形用险制塞”,但是没有如他预想的那样能够永葆“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秦王朝存在了十四年,但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却作为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象征留存了下来,在两干多年的后人评说中展示着它的作用和意义。而秦始皇本人作为残暴的化身,在民间被演绎出许多传说,而且这些传说不是给他歌功颂德,而是鞭答。正因为秦始皇与万里长城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流传在八达岭地区的传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秦始皇的讽刺。
风物传说。
风物传说是关于山川古迹、江河湖泊、花鸟树木等来历的传说。如八达岭关沟七十二景的传说就与山、石、洞、泉、寺庙等有关。而且,八达岭长城一带明代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设有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八达岭镇石佛寺村姬文杰讲述了关沟七十二景的风物传说,如世代相传的望京石的传说、六郎影的传说、金牛洞的传说、石佛寺的传说、穆桂英点将台的传说、弹琴峡的传说、五郎像的传说等,都是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景物进行联想所创作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名称由来的传说。
清代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八达岭长城,并赋诗赞颂:“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郦道元的《水经注·湿余水》明确指出,旧时的居庸关置在八达岭。关于八达岭名称的由来,在民间有多种传说,有的传说虽然不能当做史料,但是如此多的传说版本可以看出人们对八达岭历来都比较重视。传说之一,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诞生于延庆,他看到此处关山险峻、层峦叠翠,于是给此地赐名“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传说之二,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征战到此,由关城进攻,攻而不破,大军受阻,累日不进。
传说之二,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征战到此,由关城进攻,攻而不破,大军受阻,累日不进。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此地叫“八达岭”。没想到李自成错听为“八道岭”,他心想:呀!一道岭都没法攻破,前面还有七道岭,于是改途从石峡关进攻。“八道岭”乃是“八达岭”的谐音。传说之三,出自明代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传说之四,“八达岭”由“把鞑岭”转化而来。鞑子是指北方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把鞑岭”的意思就是说,把守好了就可以不让鞑子进关的一道山岭。传说之五,“八达岭”是缘自蒙古语。在蒙古语中“八达岭”的意思是险峻山岭,而八达岭地区还真是千山叠翠,万壑纵横,故名八达岭。传说之六,参见于《长城三关的来历》。传说之七,说的是由于修筑八达岭这段工程时皇帝处死了八个监工,使用了神仙指教的“修城八法”又历经了八个月的时间才修建成。所以,这段长城起名为“八达岭”。
历史人物传说。
八达岭长城与历代过往和生活于此的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历代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对八达岭长城也格外重视。因此,在八达岭长城脚下演绎出许多名人与八达岭长城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异彩纷呈,有的读者一看便知道是虚构的,只是寄托了老百姓的一种愿望,而有的传说却与历史重大事件密切相关,从传说中读者可以窥探到历史的真实与人物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