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钱王传说有哪些传说故事

  吴越国国王钱镠很牛,观潮胜地钱塘的“钱”就取自他的“姓”;本名浙江的这条江也随他姓了,改成了钱塘江。他发明的“警枕”,可与东晋吴隐之饮过的“贪泉”、东吴陆绩的“廉石”一比高低。两浙人称钱镠为“海龙王”、“钱王”,史称吴越武肃王。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低,与民间的评价基本一致,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鲜见的。一个贩私盐出身的人,打拼成一国之王,而且是在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钱镠不简单。

  钱王传说有哪些传说故事?

  钱镠,字具美,亦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少以贩私盐为业。唐末,钱镠跟董昌一起抵御乱军取胜,有功而被唐朝廷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唐朝廷诏讨,灭了董昌,钱镠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经营得非常有起色,先后被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

  “两浙”是浙西和浙东的统称。古代浙西浙东的概念和今天的不一样。唐肃宗时的浙西浙东包含整个江南地区,到了明朝,设立江南行省,江浙才分家,江南地区分属江苏、浙江两省。地域不算小,但那时作为一个国家,面对强大的中原王朝,还是显得小了点。钱镠在后梁开平元年建吴越国,定都杭州。面对三面是强敌、一面是大海的情况下,他头脑清醒,采取依靠中原王朝的策略,获得唐朝金书铁券的庇护,使吴越国能够在乱世之中生存长达71年,不易。其中,钱镠在位25年,做了不少事情,为吴越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免遭海水倒灌之灾,从而有“钱塘富庶盛于东南”一说。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管理制度,又有“近泽知田美”之语。他还鼓励扩大垦田,于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

  当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因此吴越国也被称为“万税国”。钱镠的手伸得很长,如到西湖打渔都必须交“使宅鱼”,也就是捕鱼税。但钱镠比历代帝王好的是收的税,有不少还是用之于民的,因此也获得了两浙百姓的认可,称其为“海龙王”。说明当时的坊间对钱镠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是个与国与民利大于弊的角色。这与钱镠的智慧和情商是分不开的。

  唐朝末年,黄巢起兵进攻浙东,意欲进攻临安。面对来犯之敌,钱柳审时度势,分清形势后,他领着20余人伏击起义军的先头部队。猛打一阵后,再撤退到一个叫八百里的地方。钱镠有意告诉路边的老妪:“等会有人来,你就告诉他临安兵屯八百里。”追兵到来后,老妪将钱镠的话如实告诉他们。黄巢不知道八百里是地名,还以为临安兵马扎下了八百里的营地,便说:“刚才就十几个人,你们都打不过,何况前面还有八百里的兵马。”于是,鸣鼓收兵,不打了。钱镠智退黄巢兵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领导越大,尤其是头顶上不再有人的大领导,都有一个通病,喜欢“孔雀开屏”,给自己人看。他学前辈刘邦,爱在家乡父老面前“衣锦还乡”,还唱了一首钱镠的“大风歌”,即《巡衣锦军制还乡歌》:“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就散飞。斗牛无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马归!”

  钱镠还将老家临安县石镜镇改名为衣锦军,将自己儿时撒尿和泥巴场所的一棵大树封为“衣锦将军”。每次还乡的时候,他都要动用大量的上等丝绸,缠在故乡的山林之上,远远望去,一片锦绣,祥和而热闹。那棵“衣锦将军”大树上裹的丝绸最多。不过,钱镠的“大头症”不是万能的,也有不管用的时候。

  在受封吴越王的时候,钱镠决定修一块功臣碑,刻上助他平定两浙有功之臣。请了当时有名的贯休和尚题字,贯休写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看后,觉得这题词把自己管辖的区域概括为“十四州”,有点不够气派,于是吩咐人传话给贯休,希望能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贯休听了,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不可飞?”然后就真的“闲云野鹤”了,离开吴越,云游四海,钱镠只能望其项背。

  “大头症”是大领导最易犯的错误,但钱镠可人之处是能知错就改。在吴越国有规定,凡在西湖捕鱼者每天必须向主管部门纳鲜鱼数斤,称作“使宅鱼”,不管你是捕到鱼还是没逮着,使宅鱼都得上缴。一次,钱镠得到一幅画,画的是姜子牙在磻溪钓鱼,很喜欢,特地把有名的文学家罗隐找来,让他给画配一首诗。罗隐也不含糊,直抒胸臆地写下:“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镠看了哈哈大笑,而是下令从此不再征收使宅鱼。

  钱镠有宠妾郑氏,因为她的父犯了死罪,左右自然少不了拍马和稀泥之人,纷纷站出来为郑氏求情。钱镠却道:“岂能因一妇人而乱我法度。”他当即休掉郑氏,并将其父斩首。钱镠毅志坚如铁,其情商也不低,并不是翻眼不认人的货色。

  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后,没有像样的宫殿,于是大兴土木,昼夜不停,士卒皆有怨言。有一个文化人在大门上写道:“没了期,侵早起,抵暮归。”钱镠看到后,灵感顿生,让小吏在旁边又加了一句:“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这是一阙钱镠版的《忆江南》,非常的实用,社会上的怨言顿时被化解。这首诗名为《没了期歌》,那个不出名的文化人被隐去了,成了钱镠的个人作品。什么叫领导风范和艺术!钱镠心胸开阔,头脑清醒,处理问题不糊涂。

  有一次,钱镠微服私访,出城走远了,赶回来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他在北城门外高喊开门,但守门小吏却毫不理睬,回话道:“就算是大王来我也不会开启城门。”钱镠无奈,只好绕道改由别的城门入城。第二天,一上班,钱镠就召见北门守吏,对他加以重赏。

  钱镠的故事很多,名气最大的是“钱王射潮”,与钱塘江有着独特的关系。杭州地处浙江江口,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都会出现,气势磅礴的潮汐。但害人不浅的大潮汐,冲毁土塘两岸土堤,淹没大量的良田和住房,害得吴越国年年有灾。这是因为浙江江口特殊的喇叭状地形和潮汐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聚能效应。当时的吴越国上下是不清楚这些的,认为是潮神在作怪。不怕天不怕地的钱镠来了,作为一国之君,怎能不为吴越的人民和经济作想,于是钱镠下决心要跟潮神干一仗。这就是钱镠的长处,利国利民的事总是下狠心地做。

  钱镠调集万名精兵,在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中,对着汹涌而来的潮夕,他下令一万支箭齐射,“叟叟叟”的万箭遮天蔽日。前后共射了四波,就是四万支箭。可能是那一年江潮偏小,潮水还真打压了下去,于是民间就有钱王射潮得胜的传说。其实这与“后羿射日”传说差不多,喜欢将有为的英雄神化处理,这也正体现了黎民百姓对钱镠的尊重。

  实际上,钱镠是第一个动用国家力量对钱塘进行人工加固的人。他让人以竹笼填塞石头沉入海中,堆砌成大石塘,塘外再打下木桩,建成了号称“八百年不倒”的捍海石塘,浙江两岸从此不再受潮汐之灾。因此这石塘,民间就称之为“钱塘”,随钱镠姓了。后来浙江也渐渐被人改叫“钱塘江”了,也从了钱镠,再后来浙江这个词便由江名升格为省名。

  钱镠是注重民生的国王,他还扩建杭州、治理太湖等,都是泽及后世的国家大工程。干这些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所以吴越是十国中有名的万税国,苛捐杂费多如牛毛。能够被百姓接受,主要是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也不少,而非汉灵帝刘宏之流,把国库里钱往自己小金库里搬,不干正经事。钱镠修杭州城时,曾言道:“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

  “警枕”是这样的,乱世之中何以保全自己,不被别人所害,那就必须事事谨慎,时时警惕。为此,钱镠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枕头:把一段滚圆的木头掏空了,两头挂上铃铛,人一动就发出铃声,从而惊醒自己,睁眼看看是什么情况。这个大领导钱镠的发明,真是苦了自己。作用类似于东晋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和东吴陆绩的“廉石”,不同点是后面的两位都中高级地方官,没有必要防备别人来害自己,防的是“腐败”二字。

  吴隐之在众人面前饮“贪泉”,是为了励志,展示饮贪泉水立志不贪,并让众人为证和监督;陆绩的“廉石”,是后人为了警醒自己,把陆绩的压舱石升级为“廉石”,当作一面镜子;钱镠的“警枕”,纯粹是为了保自己的命,所以他的发明,就没有“贪泉”和“廉石”出名。现在这一泉一石都成了警示教育的宝贝,内涵深刻。钱镠的“警枕”,作用也不小,但只能活在民间的传说中,人们为此还为钱镠起了一个“不睡龙”的绰号。世上所有的事,只为一己,是永远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旧五代史》对钱镠的评价比较客观,认为他不是节俭之人,但还是承认他的功绩。《新五代史》就非白即黑了,一味地强调钱镠是严刑酷法之人。《吴越备史》就不一样了,自己人就是自己,对钱镠评价就很高。凡事不应非白即黑,应该实事求是,笔者喜欢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的评价:“武肃王有七事不可及者:王除夕鼓琴,戒酣长夜。深宫易帐,费省青缯。其他雄略用贤,惠下豪宕,识量家法等事,尤为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