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湍急的水流给沿岸带来了巨惠的同时,也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灾难。在古代,西江流域的水患频繁发生。据历史记载,自宋太宗到清朝光绪皇帝的800多年间,德庆地区就发生过70多次大水灾,独具岭南特色的龙母文化应运而生。龙母不仅是德清人的信仰,也是珠三角乃至海外华人地区重要的精神信仰之一。每年龙母诞辰是珠江流域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悦城龙母诞体现出了怎样的一种千年民间信仰?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座落在德庆县悦城镇水口处,这是西江水患发生最多的地带之一。据《悦城龙母庙志》记载,龙母姓温,生于楚怀王辛未年(公元前290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龙母原籍广西滕县人,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父母将她放在一个大盆里,放在西江上漂流,被德庆程溪一个姓梁的打鱼人拾起收养,龙母长到十几岁的一天,在西江河边拾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从那以后,她便养了这五条小龙,是以人们便称她为龙母。龙母能耕能织,能捕鱼能放牧,能预测风雨,能治百病,能消灾,能保护环境和人,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龙母能耕能织,能渔能牧,能预知风雨,能医治百病,能消灾解祸,能保境安民,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龙母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的女中英杰便为她立庙,岁岁祭祀。而一些史学家认为,龙母是母系氏族社会西江流域的部落首领,是西江流域龙的传人的始祖。人们对龙母的崇拜体现了一种寻根认同,缅怀祖先,眷恋故土的情感,体现了一种本根文化和“龙”的文化。
龙母传说于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已有记载。而在刘恂之前,还有唐代诗人李绅、李德裕据传亦在被贬途中亲临悦城龙母祖庙拜祭,并有诗云:“菊花开日有人逢,知过衡阳回雁峰。江树送秋黄叶落,海天迎远碧云重。音书断绝听蛮鹊,风水多虞祝媪龙……”,由此可见龙母传说早在公元800年前就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力了。
德庆龙母文化的核心是以“仁慈”、“母仪龙德”养育五龙子成才和“孝亲”“仁德”信仰,被誉为“西江神源”,至今影响西江流域、珠三角、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已成为民间习俗。悦城“龙母诞”自秦以降,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岭南独具特色的龙母信仰。人们在诞期通过举办酬神祀祖、竞艺竞技、歌舞戏曲、物资交流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而演绎成为岭南地区四海朝宗的最富有影响和特色的民间“龙母诞”庙会,并且还形成了历史传承、民风民俗、文化观念和价值认同等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社会文化学等价值。2000年,悦城龙母庙被选为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字号”品牌。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是龙母的诞辰。得道诞是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每年的龙母“贺诞”都会有大批珠三角、港澳地区和广西藤县等地的数万名游客云集德庆悦城龙母庙,以传统的民祭方式祭拜龙母,贺诞祈福,德庆方面也有举办一系列缅怀龙母的活动。如2018年6月,德庆龙母庙举办以龙母信仰表现孝亲、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主题的活动,内容有万民朝圣贺诞、请龙母圣物、捐点龙母祈福灯、请龙母圣水、龙母沐浴、龙母更衣、慈龙孝子祭母、济物放生教化等,以传承“龙母文化”和“四海朝宗”的民族亲和力。
据悉,德庆龙母庙有南中国“庙王”的美誉,也是海内外“龙子龙孙”朝圣之地。而德庆龙母庙建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