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龙母在西江可是家喻户晓的。特别是渔家和水上的居民,浮家浮宅,大小船只,都供奉着她的神位。有的地方还建有她的庙宇,人们奉她为西江河神,定期祭拜。龙母生于周秦时期,因为她育龙为儿,人们称她为龙母。相传龙母是水神,古时西江水上原居奉为始祖。龙母去世后屡屡显灵、救苦救难,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了龙母庙。广东三水、肇庆、罗定、封开等地都有大大小小的龙母庙。于广东德庆县悦城五龙山前的龙母祖庙,规模最宏大,香火也最盛。每年五月八日龙母诞期,西江沿岸各地粤、港、澳居民前往参拜者,常达二三十万人。
悦城龙母庙的由来有什么故事?
在秦始皇统一分裂各国的时代,西江边上住着一位姓温的渔家女。她生的聪明美丽,勤劳善良,无所不精,无所不能。有一天,她正在西江潜水摸鱼,摸啊摸啊,忽然在水底摸到了手掌大小的蛋,这蛋又大又圆,光亮亮的惹人喜欢。渔家女贪玩好奇,就把它带回了船上,放在一只碗里,用水浸着。
几天后,蛋壳裂开了,爬出了一条伸着触须像八爪鱼一样的小动物。渔家女见碗装不下它,就把它放到一个盆子里,每天捞一些小水草、小鱼虾之类喂它。这小动物长得很快,不久后就长到了三四尺长,连盆子也装不下它了。渔家女觉得很好玩,就把它放在了河中,只见它摇头摆尾,一会游出去,一会游回来,有时还潜入水中,帮渔家女捕一些鱼。这是个什么小动物呢?渔家女也不知道。她和小动物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形影不离,很是亲热。
一天,渔家女正切着一条鱼,那小东西一直围着砧板玩闹,渔家女一大意,就把它的尾巴切断了。这下可不得了,平静的西江忽然天昏地暗,波浪滔天,好像刮了龙卷风,把渔家女吓得目瞪口呆。那尾巴受了伤的小动物霹雳一闪,腾空飞去,从此再无踪影了。
渔家女失去了朝夕相处的小动物,很伤心,她日日夜夜在西江岸边痛哭,盼望着小动物能回来。渔家女的父母见她这样便去安慰,可不论怎么安慰,也止不住女儿相思,亲戚们也说从来没有见过渔家女这么伤心过,眼泪多的好似西江也涨了。他们说:“失去了这小动物与,再去捞一个回来就是了。可渔家女却总是叹息流泪,怎么样也劝不了他。”
渔家女就这样难过伤心了好几年。一天,西江上空乌云蔽日,电闪雷鸣。渔家女连忙下帆停岸,躲避风雨。无意中抬头看向江面,见到一条金光灿灿的小龙摇头摆尾的向她游来,把渔家女吓坏了,这是个什么东西?暴雨中,小龙伏在渔家女面前,对着她不断点头,像是在叩拜,没有一点恶意。
看到这情形,渔家女突然想起来了,啊!这不就是她日日思念的小动物吗?它竟然变成了一条小龙回来了。渔家女欢快的蹦跳起来,抱着小龙说:“啊!我的好宝贝,你就像是我的儿子。再也不能离开我了,你再走我就活不下去了。”从此这条龙再也没有离开过渔家女,西江从此也变得风调雨顺,鱼虾满河起来。
西江渔家女养龙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一字一句传到京城,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那时的秦始皇刚统一六国,正相当真命天子,听着这件事,十分的高兴,心里想到:在我平定天下的时候,上天就把这条龙赐予我,这是我称帝的吉兆啊!我应该是此龙的主人。
于是,秦始皇派了使者,准备了礼物,去找渔家女,说要娶她为妃子,让小龙当他的儿子。渔家女自然不愿意,但还是被使者强行掠上京城了。渔家女带着小龙,到了羊城,晚上休息时,一夜间小龙便驼着渔家女回到了西江悦城老家去了。这样,去了又回,回了又去,一连数次,把秦始皇的使者弄得很惊骇,很狼狈,但也没什么办法,最后只得丢下渔家女,回京城像秦始皇复命去了。
后来,一天晚上,渔家女突然失踪了。有人说:她无疾而终被小龙葬在了德庆悦城的地方。从那以后,她那龙儿子时常到悦城来祭奠她,一到来就风起云涌。小龙回来扫墓那天是三月三。人们也纷纷效仿他在三月初三的那天扫墓,流传到了现在成为了习俗。现在,官方还会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放生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砂石在她墓的周围形成了沙丘。后来西江两岸的渔民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龙母庙。以后,许多船只在西江上遇到大风大浪或遇到礁石的时候,就会看到渔家女和这条小龙前来搭救他们,就这样,龙母的故事就在西江两岸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