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北京烤鸭的趣味历史故事,你知道多少?

  北京烤鸭是北京的特色美食,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吸引了一大批食客。相传是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明宫的厨师就用南京肥美多肉的湖鸭来做菜。为了增加鸭菜的风味,厨师用炭火烘烤。成菜后鸭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腻,受到人们称赞,即被宫廷取名为“烤鸭”。明朝迁都北京后,烤鸭技术也被带到北京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制作时取用玉泉山所产的填鸭,皮薄肉嫩,口味更佳。烤鸭很快就成为北京风味名菜。

  北京烤鸭的趣味历史故事,你知道多少?

  中国南北朝时期,即420~589年,《食珍录》一书有炙鸭的记载。到了公元10世纪,宋朝人孟元老撰写《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录“外来托卖炙鸡燠鸭”。“燠”为“火焖”的意思,古时与“炙”相同,“燠鸭”很有可能与现在的焖炉烤鸭相似。在宋朝的时候,烤鸭已然成为御用膳食。元朝军队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后,曾经驱使临安城里的百余能工巧匠北上进京。元大都,是13世纪时候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旧称“析津”。

  在《析津志辑佚》一书中,记载着“鹅鸭市在钟楼西”。在这里,体现了元大都禽类市场的位置,同时,也说明了当时都城中有很多人食用鹅与鸭,从而佐证了王公贵胄已经将烤鸭作为一道美食,使得集市居于都城的中心地段。元朝天历年,即1330年,御膳太医忽思慧在著作《饮膳正要》记载“烧鸭子”,而烧鸭子正是今天的烤鸭。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御用厨”,烤鸭备受宠爱,“日食烤鸭一只”。到了公元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烤鸭也随驾迁至北京,成为明朝宫廷的御膳。

  明朝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在《明宫史饮食好尚》中记载“本地(指北京)则烧鹅、鸡、鸭。”这里说明当时的北京城已经有大量的鸡鸭鹅供应。到了清朝,因为满族嗜好烧烤食物的习俗,清宫御膳房内专设“包哈房”,即专门制作烧烤食物的厨房,于是,烤鸭也成为了清宫御膳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为了满足宫廷膳食的需要,提高烤鸭的质量,清朝宫廷特别将风景秀丽的京西玉泉山一带划为御用,把京郊潮白河一带养殖的“潮白蒲鸭”引进到了此地,并且精心养殖。后来逐渐改良成为品质优良的“北京填鸭“,以此专供宫中”包哈房“为宫廷制作烤鸭使用。

  当然,以上都是宫廷烤鸭的历史,如此看来,烤鸭堪称为宫廷御膳网红。而在北京的民间烤鸭店,第一种说法是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即1522~1566年,第二种说法是清朝乾隆五十年,即1785年。两者说法,相差近乎200年。那时候,经营的是南京传来的焖炉烤制法,所以又称为“南炉鸭”。最早的店址在玄武门外米市胡同,即老便宜坊烤鸭店,但是遗憾的是,这家店已经在1937年倒闭了。

  现在前门外的鲜鱼口便宜坊烤鸭店,是在清朝咸丰五年即1855年开业。后来居上,颇有影响。而全聚德烤鸭店在清朝同治三年,即1864年开业。由于经营有方,力求创新,很快名噪一时,从京华传至海内外。创业者河北蓟县杨全仁,把焖炉改为挂炉,独辟蹊径,博采众长,所以很有特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聚德改名为“北京烤鸭店”,便宜坊改名“新鲁餐厅”。后来,四人帮粉碎后,店名恢复。

  如今,北京烤鸭是北京美食中的一道标志性菜肴。享用北京烤鸭,最为讲究“片鸭”,要片108片,不能多,也不能少。片鸭的样式分为鱼鳞状和柳条状,老北京人喜欢皮肉两吃,而前者最符合这个要求。北京烤鸭,色泽红艳,味道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