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是中原大地上永不言败的奇葩。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原文化孕育并推动了河南豫剧的改革,河南豫剧反过来又成为中原文化的推动力,对中原文化的繁荣、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豫剧从无到有,从一般到复杂,从单一取悦到后来的文化传播媒介,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豫剧的艺术精髓取之于河南,发源于河南,豫剧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其密切的关系体现在豫剧中的人物形象含有中原特点,豫剧的剧目也多数取材于中原文化同时豫剧戏曲语言中也含有中原的特色。
豫剧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豫剧人物形象中的中原特点。
在豫剧的舞台上,活跃着大量的人物形象,有美丽的白娘子,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英勇无比的杨家将,有铁面无私的包拯,这些人物形象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原特色的人物性格。豫剧艺术中对于中原河南地区农民的性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多维度的展示。在豫剧文化曲目中蕴含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朝堂大臣、沙场征战的武将,还是现代河南地区的农民形象,都能够清晰展现中原河南地区人民具有的性格特征、爱好等众多方面。
二、豫剧取材于中原文化。
豫剧题材主要是对中原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中原地区传说故事、民间说唱、历史演义等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豫剧可以说是中原人民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豫剧艺术文化的产生吸收了中原地区众多的历史以及民间文化中包含的元素。豫剧艺术文化的众多曲目也都是以河南民间流传的故事,以及人民生活中存在的其它素材确定的,比如明朝永乐年间的《抬花轿》、明朝洪武年间的《桃花庵》和元朝末年的《洛阳桥》。
豫剧中的现代戏主要展现的是中原地区农民的真实生活,例如《朝阳沟》《李双双》等,这些经典剧目都来自民间,也符合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审美,因此,豫剧广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并得以发展下来。对于豫剧艺术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发现很多的豫剧曲目中的素材都是源于农村的实际生活。河南是农业大省,长时间的作用下产生了具有河南省特点的农业生产模式。豫剧艺术文化众多的曲目都是历史典故的写照,以及中原农民生活的真实呈现,这些都是受到中原人民的审美特点导致的。
三、豫剧语言的中原特色。
许多语言学家非常推崇中原方言。他们认为中原的创作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生活中的语言,直接地应用到自身创作的作品中去,就有质朴、真实、趣味的特点。豫剧语言就具有很强的中原地方特色。豫剧的曲目中很多都是中原的乡土语言构成的。应用地方语言描绘乡土风情,给观众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一些老艺术家认为豫剧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就是因为豫剧艺术表演中的乡土语言,以及细致入微的情绪表达,对于人民群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河南人民群众生活对话中常用到的方言应用到豫剧中,例如:“中”、“咋”等字眼,将中原人民具有的朴实、憨厚性格展现。对于河南的农民而言,很多的豫剧表演就如同是生活中的场景在舞台上的呈现。豫剧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中原地区戏曲文化、歌舞文化大都是来源于民间。豫剧表演中语言的风格,话语陈述的节奏都吸收了河南地区众多戏剧艺术的特点,集众家之长。甚至还有一些豫剧中具有的唱段,是直接从其它的曲艺说唱曲目中截取来的。《花木兰》是豫剧戏剧中非常出名的曲目,在该曲目的最后一段就是吸纳了河南其它戏剧艺术形式中的元素,和豫剧的唱腔进行有效地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