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实际上就已经意味着某种事物不能或难以获得持续性发展的空间。豫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但在当前语境下之所以出现难以为继的发展境况,自然与大的社会环境和豫剧的本色有关。在双重背景下,豫剧的经济价值、娱乐价值、传统文化价值的空间都被不同情形的挤压乃至消失殆尽。
豫剧价值再生有哪些生态思考?
一、经济价值层面。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虽然受到政治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整体上来看,豫剧在整个河南地区乃至整个北方都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大大小小的演艺群体创造了不少的经济财富。但随着世界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不断迈进,原有的剧团存在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变革的环境,尖锐的矛盾凸显在以剧团为中心的演出群体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剧团开始自力更生,生存空间的逐渐萎缩又让这种自力更生变得举步维艰,豫剧的演出盛状不在,存在的经济价值走向下坡路。
二、娱乐价值层面。如前所述,豫剧原有的娱乐性是利用方言腔调演绎邻里琐事亦或历史文学,演出的整套程式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深入。但正是这种程式化的演唱,繁琐、冗长的剧情随着新消费时代快餐文化的到来而被完全肢解。面对着新生代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教育环境、成长环境早已脱离了文本、广播、剧院的约束,电视、网络、手机等数字媒体纷至沓来,承载娱乐的豫剧表演自然受到冲击,换句话说,豫剧在大众娱乐的消费中渐行渐远。
三、传统文化价值方面。豫剧的传统文化价值是承载历史,宣扬国粹,它是河南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传统”,而“传统”是相对恒定的、封闭的,具有独立存在的生存空间。“现代”之于“传统”的最大区别在于现代的多元文化首先是在价值的相互碰撞和对比中成就自我,而地域性、民族性的问题还在于次之。传统文化价值具有不可逆性,但豫剧要继承和发展,要获得新生就要考虑如何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如此,众多学者围绕着豫剧价值保护和再生的问题提出了不少的新观点,在此概况如下。
首先,政府层面须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借助旅游产业开发将豫剧推向市场。开封、洛阳、郑州、安阳都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古迹保存完好,每年到河南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豫剧作为河南的名片,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将豫剧纳入旅游产业,在旅游景区设置豫剧演出班体,建立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发模式。其次,对豫剧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外来资金扶持当地传统文化。其三是加强豫剧与教育的结合,让豫剧走进校门,从小学开始,夯实基础教育,在大学中开设专业豫剧表演课,保证传承人生态链条的完整性。
实际上,虽然这些做法已经落实过,但情况却没有得到改善。现如今,河南几个豫剧专业演出团体经常没有活动可参与,收入更朝不保夕。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学术上的理论成果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实现。譬如将豫剧纳入旅游产业,在旅游区演上一出连台大戏,旅游者是看文物呢还是看戏?快餐消费不可能让豫剧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猎奇景观,当然也不会成为他们的旅游首选。
再比如非遗中的传承人保护,老的传承人如常香玉等大多已不在,中老年传承人也以为数不多,如果没有后续接力,那么传承人一旦断链,豫剧这种古老艺术也就宣告消失。但我们也不能过于悲观,从目前来看,河南许多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团体都开有豫剧课,并且还有诸多戏校在培养豫剧的专门人才,虽然他们的就业前景并不一定有多好,但人才储备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了人才的蓄积,豫剧的价值再生就具备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该转换一种思维,既然上述的一些学术观点不能产生有效作用,我们可以设想一些其它的方式,采取一些可行的手段,或许对豫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