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制约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瓶颈的原因有哪些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是安徽对外的名片,已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皖江地区与戏曲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近10项,其中黄梅戏最具代表性和活力,受众广泛,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在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黄梅戏及其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体制和机制瓶颈的制约包括黄梅戏市场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人才瓶颈的制约,黄梅戏传承创新动力不足。财政投入的制约,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从而影响了黄梅戏及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约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瓶颈的原因有哪些?

  一、受体制机制瓶颈的制约,黄梅戏市场主导地位尚未确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黄梅戏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市场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政府未完全放手、剧团未完全独立、演职人员内心对政府的生存依附意识有增无减,无法使艺术团体真正成为自由的市场主体。在这个体制下的黄梅戏文化生态环境也不景气,黄梅戏优质生源匮乏,艺术家成长基础出现危机;黄梅戏人才培养层次不高,黄梅戏文化产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黄梅戏尚未真正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尚未真正形成有利于黄梅戏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找到适合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的模式。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想一直主导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位,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与落后的文化管理体制矛盾加大,这是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二、受人才瓶颈制约,黄梅戏传承创新动力不足。

  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关键在机制,根本靠人才。当前以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高层次人才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戏曲戏剧理论和戏曲编、导、演等方面面临、人才断层、研究断层和教育断层。黄梅戏教育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安徽省专门培养高职专科及中专类戏剧戏曲人才的学校仅两所,全国唯一本科层次的只有安庆师范学院设立。此外,一些专业剧团以团代校,陆续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然而,这些戏曲教育机构只培养一些初初等层次的戏曲专门人才,但是高级别戏曲人才的培养却面临困境,全国尚没有黄梅戏艺术博士培养单位,这与安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戏曲资源大省的现状极不相称,直接影响了安徽省的戏曲教育质量,严重制约了当地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黄梅戏产业链发展而言,导致目前黄梅戏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原有的优秀人才由于用人机制等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盲目引进高学历人才而不从实际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有专家估计,中国文化机构中的文化专业人才众多,但文化产业人才却不足总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黄梅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和认同的重要原因。

  三、受经费投入的制约,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创作和演出手段陈旧,戏剧改革面临物质困境等问题突出。作为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尚未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黄梅戏表演团体始终没能真正摆脱政府拨款的脐带束缚,再芬黄梅戏剧院上市工作运作步履蹒跚。在调研中发现,潜山县黄梅戏剧团当家演员业余时间靠卖鱼补贴家用。由于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打造黄梅戏产业链的资金尚未找到出处,零星的黄梅戏产业也难以反哺黄梅戏发展的资金需求。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往往还是停留在“养人”而非“养事”上。因此,排新戏、出新作对绝大多数演出团体来说便成了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