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黄梅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快速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虽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话语犹在耳边,但我们还是把传统文化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在美丽的安徽安庆。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分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关于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加强体制改革、留住青年、坚守初心而非随波逐流等方面进行。

  黄梅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加强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二、留住青年。

  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抢占,提前进入青年市场。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同时也要培养青年人对黄梅戏的兴趣,让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黄梅戏曲的大家庭来,开设黄梅戏剧少年班,培养新一代黄梅戏表演、编剧大师。同时也应该让黄梅戏走进文化课堂,培养新一代知识青年对黄梅戏的兴趣。

  三、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

  所谓“坚持初心”就是说不改变戏曲本身的变现形式和显著特点,“随波逐流”指的是根据当年流行元素的特点适当改变黄梅戏的一些特点融入到主流元素中去,推陈出新,大胆创新。

  四、戏剧题材方面。

  戏剧节目要跟上时代潮流。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

  五、服装方面。

  比如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韩再芬在表演《徽州往事》的时候就剪掉黄梅戏服传统的长袖口,让观众更清楚的看她演唱时的手法,这也是一种表现黄梅戏细腻感情的一种手法。有人说黄梅戏像民歌一样轻快、悠扬。那么服装上我们也尽可能的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加简单改变,在外观上也塑造一种轻快、简单的风格。化繁复的戏曲服装为教简单的符合戏曲时代背景的服装,缩小黄梅戏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六、艺术表现形式方面。

  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进行新的综合,要吸收一些原来不属于它的东西,但吸收以后要尽量使之与戏曲原来的东西逐渐协调起来,实现戏曲化。黄梅戏必须向世俗的人情人性、向世俗的文化形式靠拢,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注重生活的现实感、亲近感、熟悉感,注重人们生活中的“当下体验”和“日常体验”,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和日常表达方式,从而获取一种当代的生活的感性形式。

  七、总结。

  黄梅戏能否继续发展,取决于能否继承和发扬自身历史上的优长,综合当代优秀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吸引人民的眼球。如果能,她就能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她就会出现危机。当今社会变化再快再大,人的情感、生活形态也还是有稳定的共性的一面,因此创作出既符合符合当代人生活形态共性特征的,又像传统戏那样成系统的新的程式语汇,就成为时代对黄梅戏曲创作的呼唤。期待黄梅戏再度梅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