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当前,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冲击,面临着观众流失、观众老龄化、后继乏力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导致黄梅戏的传承陷入困境。
黄梅戏曲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一、观众流失。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却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其实观众资源的总量是基本恒定的,此多则彼少,看电视的人多了,与之对应的是欣赏戏剧的人就少了。因此黄梅戏以及传统戏曲文化的观众流失也就不足为奇。
二、人才外流。
1.编剧人才流失。
目前黄梅戏全国没有一个专业编导,戏剧编导们不敢创新,害怕不被观众接受,畏首畏尾,以致编剧们大多放弃编排黄梅戏的新戏曲,让观众以为黄梅戏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经典的段子。极大的限制了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
2.表演者的人才流失。
黄梅戏演员当面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一代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越来越少,演员老龄化。经典的传承堪忧。
3.资金不足。
戏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商业演出。2011年到2014年全国戏曲商业演出场次对比,2014年30%的演出场次增长率仅带动观众人数增长5%,而且大多数为公益演出,票房同比下降5%。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