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柔美婉约的黄梅戏有哪些著名的男演员

  在黄梅戏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只不过女性名角更多,黄梅戏的男女明星演员也往往成对出现:严凤英与王少舫是天然双生的艺术上的比翼鸟;马兰与黄新德恰似联袂并出的艺术上的双飞蝶。这些搭档之间艺术上的交流与创造,蕴藏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总结;而这两代具有代表性的演员,在各自的生、旦两行中的继承与发展,相同与相异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其中王少舫、黄新德分别是两代最著名的黄梅戏男角,其实他们二位有着一段共同的经历:都曾是京剧演员,都是“转行”到黄梅戏领域的演员,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柔美婉约的黄梅戏有哪些著名的男演员?

  黄梅戏这一民间剧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里迅速崛起,成为一种大众化、新兴的、日益扩大影响、令人嘱目的优秀剧种,最突出的因素在于艺术上善于由融汇而变革而创造。而王少舫与黄新德的成长经历也将他们把京剧的艺术优势融汇到黄梅戏的艺术肌体之中,从而丰富了黄梅戏和提高了自己表演艺术的素质。

  从艺术传统上看,黄梅戏有其独特的风格,但艺术积累并不丰富。底蕴不深厚,但黄梅戏却象磁石,象海绵,既有吸引力又具有吸收力。因此,融汇众艺之长而丰富自己之优,就成了黄梅戏生存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种借鉴表现在文学、音乐、舞美、表演各个方面,而尤以音乐和表演方面最为突出。比如严凤英,唱过歌,演过京剧,学过昆曲,借鉴过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但她始终是一位黄梅戏演员。王少舫与黄新德二人的特殊经历有其独特的艺术实践的经验。

  王少舫192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京剧世家。自幼受京剧艺术熏陶,曾拜师于上海,受业于家教。13岁就正式登台于安庆,从此接触了黄梅戏,并逐渐喜爱上黄梅戏。从学唱一些唱段到与黄梅戏同台演出,再到串演黄梅戏剧目,直至1950年毅然举家加入了安庆的两大黄梅戏团体之一:民众剧院。

  民众剧院与严凤英所在的胜利剧院,两相对峙,互相竞争;至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他与严凤英相继进入了省团,联珠合璧,比翼齐飞,严凤英于1968年(38岁时)早逝。王少舫历经磨难后,又复艺术青春,在舞台上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直至1986年7月19日碎然病逝。他一生演京剧20年,演黄梅戏35年,大半辈子献身于黄梅戏。

  黄新德1947年出生在怀宁县的一个工人家庭。1960年秋,进入安徽艺术学院学习黄梅戏。1965年秋毕业后,他留在学校工作。1969年调入安徽京剧团当演员。1997年,调入安徽黄梅戏团当演员。他虽然不象王少舫先京后黄,{截然两段;而是学黄、演京、再归于黄。但他演京剧也达10年之久,且饰演过《奇袭白虎团》协中的严伟才、《平原作战》中的赵勇刚等主要角色,京剧的艺术营养自然沁入他的肺腑。

  当时正是王少舫艺术青春焕发的时候,他一定吸收了王老的艺术精华和经验。与此同时,马兰等“五朵金花”登上了黄梅戏的舞台。无独有偶,黄新德与马兰等一批生旦新秀,在更开放的环境和更广阔的领域里进行艺术的融汇与变革,在一批新剧目中雕刻出属于黄梅戏画廊里的动大形象,创造了黄梅戏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如前所述,王少舫在与黄梅戏正式结缘之前,与黄梅戏有着近20年的“恋爱史”;黄新德则是出而“复归”,根在黄梅。他们都不是轻率的变更,而是明智的选择,是出于对黄梅戏深深的爱;同时对京剧怀着浓浓的情。

  这份爱,这份情,既是他们的艺术财富,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既不舍弃一边,又不损害另一边,而是把京剧的艺术精华与经验融入黄梅戏,进行新的创造,为黄梅戏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