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黄梅戏起源的传说有哪些

  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发展潜力不可为不强劲。黄梅戏是历史上的五大剧种中,历史最短的一个,起源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黄梅戏是长在泥土里的地方文化,很多学者与戏曲专家都在探寻黄梅戏的起源,寻找他们的根。黄梅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有的说起源于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湖北战败后,军中的“乐人”(歌舞表演者)流放在湖北黄梅一带,以演唱谋生。还有说黄梅戏发源于江西,其中一支流传到安徽,成为黄梅戏;一个流传到湖北,一个留在江西,都叫采茶戏。也有说“黄梅戏源于鄂东黄梅县的民间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黄梅戏起源的传说有哪些?

  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戏是安徽省怀宁县农村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小戏,它是劳动人民在伟大的劳动实践中国遗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据传说:古代的石牌(怀宁)是安徽的一个水陆交通的大集镇,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领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的、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二、认为黄将戏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说是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往往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电。在这种歌唱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而名之日黄梅调。这是在安庆地区少数黄构戏艺人中流传的一种说法。

  三、明代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湖北战败后,军中的“乐人”(歌舞表演者)流放在湖北黄梅一带,以演唱谋生。后来他们演唱的歌舞剧目在黄梅县境内形成为戏曲形式,名之日黄梅调。这是安庆地区个别知识分子说出的。

  四、是说“黄梅戏源于鄂东黄梅县的民间小调,即黄梅采茶调。黄梅县的民间小调,在清代乾隆年间随当地遭水荒的灾民来到安庆地区之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了戏曲形式。”持此说者较多,包括一些有成就的老艺人。丁永泉就说过:“黄梅调是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

  以上种种,因为只是传说,难免片面,甚至包括想象的成分。但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收过怀宁等地的山孜小调以及安庆地区迎神资会时表演的民问歌舞(如高跳、早船)的成份。至于说到黄将戏与张献忠的关系,也是“话出有因”。据《黄梅县志》载,张献忠的义军的确到过黄梅县:又据《中国通史简编》载:“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在端广战败。”

  明代末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义军攻入了大城市,接收了王府大班和贵族家班。义军走后,有的随军转移,有的转入民间,在群众中演唱,以求饱暖,他们原来演唱的戏曲形式(如昆曲、高腔、秦腔)对民间艺术有所影响而促成其发展,也是可能的事。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究底,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的说法,比较符合其形成的客观实际。因此黄梅戏虽在安徽经过重大发展,但没有称它为皖剧或怀腔而叫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