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最早出现在湖北黄梅县阴山区和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萌芽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前后),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形成,距今有400来年历史。黄梅采茶戏是由黄梅民歌小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揉合而成的。黄梅本身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之处,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便有“鄂东门户”之称,这给黄梅戏的传播形成了最天然的有利条件。因为黄梅素有“十年九灾”之称,故在水荒年景里,人们便借助黄梅采茶戏为谋生手段,三五结成班社四处沿门乞唱。安庆地区地处江湖流域,地势低洼。黄梅人从北路沿宿松到太湖、岳西、潜山、桐城,南路过鄱阳湖经江西湖口、彭泽到安徽东至、贵池、石台、东流、繁昌等地唱戏谋生,于是黄梅采茶戏便流传到安徽安庆等地,并在此发扬光大。
为什么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却壮大于安徽?
黄梅人写的黄梅戏剧本和脍炙人口的剧目有近300部。如《王小六打豆腐》《毛子才滚烛》《瞿学富告坝费》等黄梅戏剧本。《瞿学富告坝费》原名《三担谷》,反映的是清乾隆29年(1764)发生在黄梅县的一桩反腐败历史公案,曾一时轰动朝野。至于后来由严凤英、王少舫等唱出名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都是解放前后根据黄梅流传的剧本改编的,那时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工作者还经常到黄梅来采风,挖掘剧本,这都侧面说明了黄梅戏起源于湖北这一事实。
现在,湖北省委、黄梅县委已经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近一二十年来,湖北的黄梅戏出了不少的人才和剧本,省黄梅戏剧团在台湾献艺,受到宝岛人们的热烈欢迎,黄梅县和英山县黄梅戏剧院(团)分别带上自编的剧目晋京献演,轰动了京城。这都说明,黄梅戏回娘家后正在蓬蓬勃勃地发展,可以相信,黄梅戏定能在娘家焕发出更大的光彩来。
安徽黄梅戏剧院成立于1953年,走在全国前列,说明安徽对黄梅戏的高度重视,在黄梅戏还不太知名的时候大力推广。在安徽黄梅戏剧院,聚集了一大批黄梅戏顶尖人才,包括老一辈的严凤英、王少舫、时白林等,之后又有马兰、黄新德等,现在最出名的要数韩再芬了,如果没有这些前辈,黄梅戏大概率还只是无名小戏。
安徽黄梅戏之能登上艺术高峰,本身与黄梅人也有极大关系。解放后,安庆第一任地委书记桂林栖,后担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副书记等要职。他就是黄梅县杉木乡桂家畈人,他从小耳濡目染黄梅戏,并酷爱发源于家乡的这个剧种。他在任上大力发展黄梅戏,如安庆一解放,他就指示文化部门召集散落在民间的黄梅戏艺人,组建黄梅戏剧班社,从而有了严凤英、潘景俐等一代黄梅戏名流;他倡导创办黄梅戏校,大力培养黄梅戏后备人才,等等。对这些,安徽人至今念念不忘,称他“一个人救活了一个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