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发源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等形式。最早在黄梅地区的农村流传,后来逐渐流入城市,再发展成为一种戏曲,集合了采茶戏、汉剧、楚剧、京剧等多剧种的元素,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点的剧种。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早期和后期以及近代阶段。

  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即萌芽阶段,大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这个阶段黄梅戏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地方的小戏。这一时期,黄梅戏的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被称作是“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这个发展的阶段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这个阶段的演出、演唱,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第二阶段,即前期和后期阶段,大约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戏班发展迅速,走向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业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第三阶段,即近期阶段,从1949年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还曾两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深受海内外华人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