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领域,经常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这是由于四大徽班进京初时,还是以昆腔为主,杂糅了其他地方的唱腔之后才渐渐形成京剧皮黄体系,且会唱昆曲的伶人一般都会唱京戏。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曲种之一,被视为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而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有人说昆曲是京剧的基石,学京剧之前学昆曲是基础。京剧与昆曲相通的地方,同时各自又有特色包括:历史渊源和发源地,京剧与昆曲的唱腔,京剧与昆曲的服饰,剧本与音乐结构。
京剧与昆曲究竟有什么瓜葛?
一、历史渊源和发源地。
当年徽班进京时,北京地区流行着很多戏曲,有昆曲、戈阳腔等。其中,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他备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睐,被称为“雅部”,而其他地方剧都被成为“花部”、“乱弹”。当时清廷的戏曲政策试扬“雅部”而抑“花部”,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求,徽班在演出剧目、人员组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姿态,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现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经过不断的融化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清末民初,陈彦衡《旧剧丛谈》对昆曲与京剧的关系作过如下分析:
今日之皮黄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此其一证也。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此其二证也,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
二、京剧与昆曲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比较大气,铿锵有力一点(通常是"啊"得很长)。京剧的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剧传统唱腔中出现较晚(据传是谭鑫培所创)的唱腔,板式仅二六、散板、摇板。
“西皮”与“二黄”这两种唱腔最明显的不同就在音律,其中,“西皮”的曲调比较明快亮丽,而“二黄”的曲调则比较低沉悲婉。并且“西皮”在板式上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而“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这也是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昆曲的唱腔更加婉转、优雅,唱速更为缓慢。昆曲的音乐、表演技巧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如:京剧、越剧的表演就受到昆曲的很大影响。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京剧中仍然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三、京剧与昆曲的服饰。
京剧和昆曲艺术的花旦多用那种感觉像包在头上的那种装扮,小生也差不多形式,浓装京、昆脸谱大体上区别很小,京剧脸谱传承保存的较好,以至于很多昆曲的传统的脸谱要像京剧借鉴。
四、剧本与音乐结构。
从文学性上讲,京剧是俚俗的剧本,多杂剧,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剧”,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在音乐结构上,京剧是板腔体,没有严格按照古代宫调理论来创作。板腔体的唱词不同于曲牌体的长短句,而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诗的格律为基本形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押韵,单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双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句数不限,其他字的平仄不限,所用曲调和唱腔不限,所以不用填词,不受格式、四声限制,有时可唱百多句。
昆曲的音乐结构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完全遵循传统。原曲牌是以原来的唱词的四声、格式谱写的乐曲,在填写新词时也必须注意唱词的平仄四声、长短句的格式与原来唱词的平仄四声、长短句必须一致,否则字与曲就无法和谐了。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曲牌根据不同的调式、调门联在一起,又形成了不同的套曲,称曲牌联套。
京剧的形成是很多剧种融合的结果,但京剧的表演形式受昆曲影响很深。昆曲是高度完美的艺术,但影响力已不及京剧。京剧凭着对昆曲精华的借鉴,成功逆袭于昆曲之上,被大众熟知、接受、喜爱。京剧还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改良,现代样板京剧的出现也奠定了其国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