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京剧有哪几个巅峰时期

  京剧是目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但绝不是历史最悠久、受众最广的剧种。其形成于清代中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北京城展开了各大剧种的融合,最终一个全新的剧种“京剧”诞生。因为形成于北京城,故而京剧的地位从产生就很高,并且深受皇家喜爱。并且经过许多演员的尝试,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京剧形成后,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经历了第一个巅峰期。20世纪20-40年代为第二个巅峰期及20世纪50年代的第三个巅峰期。

  京剧有哪几个巅峰时期?

  第一个巅峰时期: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依靠的力量:京剧艺术的厚积薄发和天才演员的不断涌现。

  京剧自清代乾隆年间徽班入京以来,已发展了一百多年。为了参加乾隆八十寿辰的庆祝演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并且陆续在北京的戏曲舞台站稳了脚。随后经过徽秦合流、徽汉合流等戏曲融合,最终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了京剧的雏形。

  此时,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著名演员也涌现出来,以《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第一代京剧演员开始闻名于世。特别是以谭鑫培的“谭派”的创立为标志,京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唱念做打为代表的“四功”和生旦净丑为主的行当。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京剧无论在唱腔技巧、舞台表现、服装道具,还是在人才培养、行业建设、运行经营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明星名角儿闪耀舞台,京剧成为当时的第一“娱乐”项目。京剧的声腔和表演也呈多元化发展。“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风格各异,流派创始人根据自身条件创造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尤其是“程派”程砚秋和“麒派”周信芳两位,放到如今估计连戏校都考不上,可是他们却硬生生闯出自己的道路,开宗立派,经久不息。

  第二个巅峰时期:20世纪50年——60年代。

  依靠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整个社会趋于动荡,第一个巅峰时期的艺术家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年纪偏大不复巅峰,京剧旧有科班不断关闭,人才培养出现断档,演出市场也是萎靡不振,京剧的发展出现了停顿和倒退,这个时期没有诞生新流派,也没有出现光彩夺目的“巨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李袁叶杜”为主的中国京剧院和以“马谭张裘”为主北京京剧团相继成立。正是由于这种改造,促成了名角儿和天才的强强联合,这种强强联合的长期演出在旧社会私人挑班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以中国戏校和北京戏校为代表的新京剧人才培养机制也逐步形成。在这种体制优势下,诞生了《赵氏孤儿》、《秦香莲》、《野猪林》等经典剧目,也诞生了“张派”、“裘派”这两个内外行都公认的新流派。

  第三个巅峰时期:20世纪80年——90年代。

  依靠的力量: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抢救国粹的责任感。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赵燕侠、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济等名演员承包剧团,单独“挑班儿”受挫后,京剧正式脱离市场。

  但是京剧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鼎盛繁荣的局面,梅兰芳金奖大赛、京青赛、中国京剧节相继举办,好不热闹,甚者连京剧票友大赛也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个时期,第二个巅峰时期成名的老演员赵燕侠、杜近芳、李世济、谭元寿等还能活跃在舞台上;李维康、孙毓敏、孙岳等也才四五十岁;于魁智、言兴朋等则开始展露头角。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也开始启动。新的京剧流派,如“杜(近芳)派”、“李(维康)派”等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