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具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纸不胶,入纸不晕的特点。高级徽墨,由冰片、麝香、梅片、金泊以及其它名贵中药香料等材料,质地细洁,色泽光润,胶水不重,上砚声清,可以延长墨的贮存时间,增强墨的渗透作用,添加墨色光彩,防腐防蛀,使墨迹经久不变色,对许多古代书画、真迹的保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人称“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徽墨的成名经历了宋代的“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到明代又经受了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发展到清代的徽墨生产开始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到了解放前后又经历了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从而使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
徽墨的成名经历了哪些阶段?
宋代,随着制墨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名逐渐形成并相沿至今。
明朝,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导致了制墨业的激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巨墨谱的图式、墨模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制墨技术也不断提高,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被誉为“明墨四大家”。明代徽墨是继唐宋后的鼎盛时期。
清代徽墨的生产被分为曹素功、王介安、王金生、胡开文四大名家系统,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咸丰、同治年间,鸦片战争后,徽墨由盛转衰,唯有胡氏独呈一时之秀。到道光末年,胡开文制墨已称雄于诸家之上。
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绩溪、屯溪、歙县等地的墨厂墨店重新恢复和发展;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广大制墨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日新月异。目前,安徽的各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两代的优秀传统,制作了成套的集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