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在书法发展中有着十分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行书自产生时起历朝不衰,代代相传,并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家作品。篆书仅在殷商、秦、清时期流行,隶书在汉代和清代得到了发展,其余时期都较为冷清,受欢迎的程度远不如行书。这种情况在当代尤为突出,因行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且可辨可识,书写便捷,又十分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心理是以当下人们日常硬笔书写几乎清一色的行书书体。
行书为何如此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参合各体之长,极具包容性。行书的体势变通较大,在结体上可以写得很工整,近乎规矩而兼有楷意,也可写的放逸流荡。如草书,在用笔上可以灵活的借用楷、草、篆、隶的笔法,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可辨可识,书写便捷。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行书在辨识性能上优于篆书和草书,篆书和草书只能在极其有限的场合使用,隶书和楷书虽然也具有行书的可辨易识,但书写起来不如行书便捷,所以行书在书写和辨识上综合了各体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逸笔抒情,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心理。书法艺术是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载体,士大夫们在闲中兴来之时往往要借助于笔墨,抒写胸襟。但中国古代讲求中庸之道,在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士大夫的行为举止也必然是不激不厉。反应到书法实践中,书写行书这种既不拘谨也不狂放的书体,恰好暗合了士大夫们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