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潮州剪纸和安塞剪纸有哪些差异

  潮汕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其剪纸艺术富有南国风味,造型灵活饱满,结构严谨,刀工精湛。陕西省安塞县位于黄土高原。其剪纸艺术就像盛开的野菊花一样明亮而朴素。其造型简约质朴,讲究夸张变形。继承了古代的审美情趣和造型理念,刀法粗犷有力。一直被称为“活化石”。两地剪纸都源远流长,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作为当地文化载体的民间剪纸也有一定的差异。

  潮州剪纸和安塞剪纸有哪些差异?

  剪纸题材的不同

  潮州剪纸最突出的就是和祭祀、游神赛会、喜庆婚宴等所用的供品相关的五牲花、粿花、团花、豆心花、水果花等一系列剪纸。这类剪纸在其他地方较少见。人物形象一般出现在传统戏曲剪纸中,多以潮剧传统剧目为蓝本。因为大型的祭祀活动和游神赛会都必须请戏班唱戏,而传统的潮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故戏曲人物花在潮州剪纸中出类拔萃。此外,潮州剪纸的许多题材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例如龙虾花、蟹花、墨鱼花,这类花样在潮汕地区十分流行,其他剪纸流行地域则甚少见。

  安塞人对窗花情有独钟,剪纸的生活审美功用决定了安塞剪纸的生活气息极为浓厚,一般都是表现农家的男耕女织、家禽饲养、丰收硕果、集市贸易、婚嫁迎娶以及各种乡俗活动,而人物形象也是出现在生活题材中,如马瑞兰的《春耕图》、常振芳的《做饭》等。在安塞剪纸中,几乎没有以琴棋书画、八仙、戏曲人物为题材的剪纸,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安塞在文化上的封闭。

  剪纸手法的不同

  潮州剪纸特别注重剪纹、刀纹的工整。最主要的刀法有“月牙”和“刹丝”两种。“月牙”就是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各种形态的弧形剪线,讲究每一刀过渡圆润,不要留下折角,追求流畅的视觉效果。“刹丝”即或疏或密、或阴或阳各种形态的锯齿形剪线,“刹丝”的每一条锯齿纹,长短都要一样。这必须用特制的大约半厘米长的尖嘴剪刀才能剪出这种效果。潮州剪纸形象精致,装饰繁多,用线的俏巧与流畅和“刹丝”的精巧与工整使得剪纸具有玲珑剔透、精美细致的南方剪纸的美感。

  安塞剪纸一般是大刀阔斧,一气呵成,刀法简练,以粗犷有力的刀法使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统一。最多的刀法是“月牙”和“刹丝”两种,而且两者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但是其“刹丝”不像潮州剪纸那样精细,更不会讲究每一条锯齿纹长短一样,而是粗犷大气、质朴有力。“月牙”的弧线清楚地留下每一刀的痕迹,具有十分原始的风味。兴之所至,剪随意行,形象夸张,装饰简洁而富有寓意。用线的古朴与随意和“刹丝”的粗犷与大度使得剪纸具有厚重洒脱、奔放有力的陕北剪纸的美感。

  剪纸纹样的不同

  潮州剪纸的创作构思、形式表达最突出的是随物赋形。在年节喜庆日子里,作为供品的水果贴上循照水果外形而剪成的香蕉花、柚花、柠檬花等;在鱼、鹅、猪、鸭、鸡五牲上,贴的是鱼花、鹅花、猪花、鸭花、鸡花等;红桃粿等米糕斋饼也有依样象形的糕花、饼花、团花。大凡可以随形就随形,可以依样就依样,大多剪出基本象形的模样之后,再采用“花中有花”的套嵌方法,剪出表现吉祥题材的花草鸟兽,并结合“寿”字、“喜”字等。

  由于地处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加上交通闭塞,安塞剪纸的纹样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其常见形象有“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剪纸风格的不同

  处于南国,风光迤逦,面临大海,物产丰富的潮汕,其剪纸工细精巧、秀逸灵动、精致优雅,与安塞剪纸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潮州剪纸造型讲究随样赋形,“花中套花”,以剪工的纤巧精细著称,从而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剪纸,更突出一种秀美型的审美情趣。而在安塞,沟连着沟,壑紧挨着壑,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可谓“高天厚土,浑朴旷远,凝重苍雄,丰富壮美”。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人们世世代代与自然、命运作抗争、搏斗,因此这里的人勤劳朴实、豪放爽直,其艺术风格也相应地淳朴庄重、简练概括。

  由于安塞地处黄土高原,天高气厚,民风豪放泼辣,古代原始本原观念保存得比较好,因此安塞剪纸具有当地民风民俗所特有的恢宏刚健的艺术风格、奔放有力的气魄和淳朴庄重的造型。潮州剪纸却精巧细腻、秀气优雅,这也是和当地物产丰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而红桃粿花、全猪花等更是当地“信鬼而好祀”的民俗的体现。独特的民风民俗,也是造就潮州剪纸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